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佛山在线

年轻态:佛山激活传统文化的核心密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竞争正逐步走向“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新格局。

2024年新年伊始,身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岭南广府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的佛山,不仅在“拼经济”上勇挑大梁、奋勇争先,同样在“拼文化”上厉兵秣马:在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佛山市委把文化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谋划部署,提出激活粤剧文化、功夫文化、龙舟文化、龙狮文化、陶艺文化、工匠文化、美食文化、秋色文化、祖庙文化、忠义文化等“十大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一百年前,著名思想家爱默生用形象的类比定义了文化的价值。

市民在禅城区紫南村阿农湾农耕文化园乘坐小火车。/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摄影俱乐部 吴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周春 摄

在文明的历史长河里俯瞰佛山,从闻名海内外的功夫文化、美食文化,到代表拼搏进取的龙舟文化、龙狮文化,再到传承千年的祖庙文化、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时光和风霜的洗礼,影响人们的思想,渗入佛山人生活、生产,成为城市的文化自信、精神之源,并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软实力,奠定了佛山傲然中国乃至世界的底气。

然而“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时至今日,在多元文化共存的风潮里,在传统文化传承遭遇青黄不接的当下,激活“十大传统文化”绝非易事,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如何让传统文化从历史深处走进当代社会?如何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然是摆在佛山面前亟待回答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和发展之问。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传统文化和年轻人或多或少存在误解:一方面认为传统文化都是高大上的“古董”,另一方面认为年轻人只崇尚消费文化、流量明星,对传统不感兴趣。这种认知错位很容易导致传统文化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禅桂坊•数字视听文化产业园正式开园,开园狂欢活动,让沉浸其中的市民感受浓浓的时尚“烟火味”。/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符诗贺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022年,在以90后、00粉丝为主的B站,有2.74亿用户在B站观看过传统文化内容,累计播放量120亿,创作传统文化类视频的UP主达44.6万。将二次元动漫形象与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戏曲、历史人物的融合的哔哩哔哩春晚讨论火热。剖析年轻人为什么喜欢传统文化,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认为,“当代年轻人出生于物质优越的年代,见证了中国的高速发展,天生对中国更有自信,对传统文化有发自内心的认同。”

的确,相比曾将国外大牌奉为经典、捧上神坛的过去,近年来,“国潮”在我国风起。无论是凭借“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脱颖而出的河南卫视,抑或是创造了50.35亿票房的国产动画现象级大片《哪吒之魔童降世》,还是持续的故宫“上新”惊艳世人,一个个将传统文化发挥淋漓尽致的精品都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积淀,早已深入每个国人的骨髓,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心理准备与生俱来,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年轻态、有诚意的“打开方式”。

当下,传统文化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在、属于当下、属于年轻一代。

抓住了年轻人,就等于是抓住了流量密码,抓住了时代潮流,抓住了传承和创新的主体。推动传统文化“年轻态”,是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与内在发展逻辑的必然要求。对佛山来说,也只有拉近优秀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凝聚青春力量来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打通“旧”与“新”之间的隔阂之门,让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释放出无尽的吸引力。让深厚的历史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此,传统文化之美,将不惧时间的洗礼,反而历久弥新,焕发出年轻的光辉。文明之河也因而得以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那么如何寻找到这种“打开方式”,塑造传统文化的“潮”能力?

从传统文化本身的层面来看,最近爆红的越剧《新龙门客栈》或许能带来一点启示。与粤剧等传统戏剧一样,越剧同样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听众群老化的窘况。为什么这次《新龙门客栈》成为了“显眼包”?既是源于剧情改编自同名经典武侠电影,剧目本身就是一个“大IP”,也是得益于该剧目打破传统观演模式,让观众成为演出的一部分,甚至与剧中角色进行互动,更是因为制作精良、演员精彩演绎借助网络流量、片段传播,在社交媒体快速传播出圈。“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李云霄成为追捧对象,还有网友呼吁让该剧目上春晚。

这也给我们带来更多思考:要想让传统文化要与年轻人实现双向奔赴,我们首先要打破的“第一重门”是内容。传统文化决不能故步自封,要与现代文化、流行元素和载体相融合,通过多元跨界,以全新的表达方式呈现给世人,才能拥有具备制造现象级传播的基本能力,拥抱更广泛的受众。

“第二重门”是媒介。新时代的文化复兴,无疑要凭借网络媒介,进而使得传统文化突破原有圈层。更可贵的是,网络媒介推动传播从单向的被动接受变成移动交互阶段,这为受众身体力行参与传统文化、甚至共创提供了条件。当下就有不少网红在国外传播汉服文化的视频火爆。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关注只是首要条件,受众参与共创,更能激发集体从意识觉醒到文化自觉。

龙舟主题嘉年华在欢乐海岸PLUS举行,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体验龙舟器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林安迪摄

“第三重门”是技术。大英博物馆、帕特农神庙、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都在尝试通过VR、AR技术和AI人工智能,用数字赋能让历史触手可及。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技术+艺术”革新视听语言和审美体系,将前沿科技与创新思维结合,让传统文化打开全新体验,有利于激发传统文化的新鲜活力。

更深一层,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推动传统文化的“年轻态”的要旨更应是“活态”二字,要保持其生命力就一定要融入当代生活,把传统文化嫁接、融入更丰富的场景,渗透到城市建筑中,打造文化休闲街区、艺术园区、文化娱乐场所群的新场景、新体验,从多角度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这方面佛山有过探索,年客流量2500万人次的岭南天地就是成功案例之一。

把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放到更宽广的领域,文化不仅反哺城市更新、仍可赋能产业升级,走向更泛意义上的“年轻态”:走过2023年的佛山,已成长为全国第二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万亿的地级市,但这座制造大市仍面临以传统产业为主、不少产业处于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中低端水平,亟待向研发、设计、品牌等“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没有中国的文化与灵魂,就形不成中国的品牌优势。”诚如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说,曾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孕育了佛山,而今佛山的陶瓷、家电等传统支柱性产业,同样可以通过超越想象力的“破壁”给沉睡的文化赋予了活力。在创意产业尤其是工业设计上下功夫,从做产品向做文化转型,不断提高产品文化附加值,打造特色的佛山品牌,令人文与经济共荣共生。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低。立足激活十大传统文化,佛山可以在功夫、美食、陶艺等知名IP上发力,借助赛事、演艺、展示、招商等抓手,加快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擦亮“世界功夫之城”“世界美食之都”等城市品牌,打造集主题乐园、创意设计、美食餐饮、销售交易为一体的文商旅产业集群。在近年来佛山加速推动的珠宝玉器、影视传媒、电子竞技等产业和夜间文旅经济中,融入佛山独有的传统文化元素,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

2023中国·佛山大湾区功夫电影周开幕式在佛山大剧院举行,开幕式前“黄飞鸿”“叶问”“李小龙”等经典银幕角色扮演者惊艳登场,并融合醒狮、街舞、合唱等潮流元素,带给观众带来功夫快闪。/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摄

2023中国·佛山大湾区功夫电影周闭幕式暨音乐之夜盛大举行,在现场铿锵有力的旋律中,舞蹈《狮父》表演精彩纷呈。/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摄

城市间的文化竞争,不仅表现为存量之间的竞争,更表现为文化增量之间的竞争。“十大传统文化”的提出,是对佛山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当中祖庙文化、忠义文化都属于新的提法。此举佛山的思路在于要通过重点突破带整体提升,擦亮佛山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沐浴在传统文化下,锻造构建更高品质的现代化人文都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佛山实践中,佛山正大力发挥文化优势,加速谱写文化新篇章。接下来如何在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破好题,进一步布局、推进、加速,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黄碧云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符诗贺、周春、赖基润、王澍、林安迪

编辑丨朱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