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紫南小学入围广东省级文明校园候选名单

紫南文化园社科普及系列活动之国学大讲堂;“科学防控近视”知识讲座;食品安全进校园科普宣传活动……紫南小学校园内精彩纷呈、内涵丰富的主题活动常有。

近年来,紫南小学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建文明校园的总体要求,持续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日前,根据广东省文明办公布的《第二届广东省文明校园候选名单》中,禅城区南庄镇紫南小学入围,紫南小学也是本次禅城唯一入选的学校,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学校的文明建设成效。

加强思政建设

让文明之花在校园生根

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班会课向全校师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承好家风”主题活动;将思政课、道德课与法治课、心理课落实到位……

 8月28日,一年级新生参加开笔礼。

“一直以来,紫南小学都重视加强思政建设,坚持家校共育文明礼。”紫南小学校长梁润娇介绍,除了切实做到文化建设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之外,紫南小学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承好家风”主题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诵读经典家训、演绎家风故事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营造了家校合育共赢的良好环境氛围,还能助推文明校园创建,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诚实、孝道、勤俭、诚恳’等优秀品质的熏陶,涵养学生的文明素养,让文明之花在校园生根。”梁润娇表示。

“真好!又可以上心理课了!”在紫南小学,类似的话语时常能在学生群体中听到。记者了解到,学校将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心理课落实到位,从思想上、心理上给学生注入营养,培育阳光少年。

在这个过程中,紫南小学将思想道德教育系列化、主题化。“我们以‘金色童年’序列主题活动为主线,将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贯穿活动之中,润泽学生心灵,点亮生命底色。”梁润娇告诉记者。

一方面,学校开展异彩纷呈的年级主题活动,其中一年级的主题是“我是快乐的小学生”,目标是树立学生意识,引领他们做小学生每日行为规范;二年级的主题是“迈向光荣的少先队”,目标是通过开展中队建设,树立队员意识;三年级的主题是“我是班级小主人”,目标是通过开展小干部培养,树立班级意识等。

 紫南小学龙狮队。

另一方面,学校坚持让“八礼四仪”伴学生成长,通过每年开学前,针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入学开笔礼”,每年国庆节前夕,针对四年级学生开展“十岁成长礼”等,各年级每年都会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成长需要开展“八礼四仪”活动。

夯实育人阵地建设

营造优美校园环境

在加强思政建设的同时,紫南小学同样不遗余力加强校内文化阵地建设,充分用好校内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电子屏等文化宣传阵地,面向师生、家长宣传学校教育、文明校园创建等工作,还把紫南村文化园作为研学阵地开展教育活动,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

目前,学校已组建了包括醒狮社团、民乐社团、游泳社团、语言艺术社团在内的38个少先队社团,丰富少先队员的课余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同时,紫南小学还重视校外文化阵地建设,学校与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紫南村史馆、吴信坤艺术馆等场所签订校外基地共建协议,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社区、企业,让学生在开阔视野之余,又培养自身的文明素养。

 9月30日,四年级学生与家长一起参加10岁成长礼。

其中,该校把紫南村的文化园作为研学阵地开展教育活动,与社区教育进行融合。共建以来,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参观“紫南三馆”(紫南村史馆、佛山好人馆、广府家训馆)和吴信坤艺术馆社会实践基地,组织校园小记者到这几个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采访,培养学生爱家乡、做好人、行好事的情感。另外,学校还每学期组织学生分年级分批到基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并融入课程学习,高年级写调查报告,成果分享,让学生从小受到仁善紫南文化熏陶。

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提升师资团队实力

建设文明校园,除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师资教育方面也必不可少。

为此,紫南小学每周一下午组织教师以学校“书友会”为平台,倡导教师多学习,注重榜样教育与影响。每年,该校都持续进行“优秀教师”“五星班主任”评选,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教师养成良好的师德规范。此外,紫南小学通过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实践、“青蓝工程”等方式,发挥教师“传帮带”作用,让更多青年教师提升个人教学教育能力,促进学校教师团队向专业化、优质化方向迈进。

今后,紫南小学将继续以省级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为依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少年儿童。“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行动上跟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小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梁润娇表示,同时,学校还将加大改革力度,提升学校整体形象和师生的整体素质,为创建文明学校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迈进。

原标题:校园盛放文明之花

紫南小学入围省级文明校园候选名单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周文琪 

图|学校提供

编辑|何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