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77岁眼镜修补匠人江启燊:修补老物件 重拾旧记忆

东西坏了,老一辈人总想着修,年轻人总想着换。东西换得勤了,寄托在物件上的情感便愈来愈淡了。当今,“换新”代替“修补”已成常态,街头曾经随处可见的修补店逐渐“退隐”到老街深巷中。

在三水西南城区新风路上,有一家已经开了20年的眼镜店,店面紧挨着西南武庙的侧墙。店主江启燊今年77岁了,19岁跟随父亲开店,从事“修补”工作已经58年。“眼镜戴久了就会有感情,成为一段珍贵的回忆。”江启燊说,眼镜有价,感情无价。与旧物件打了一辈子交道,见惯人们对物品的情感寄托,他觉得做修复工作很有价值。

老街深巷里的眼镜店

江启燊的眼镜店是一处残旧的瓦顶平房,店内不足10平方米。店面墙壁上整齐摆放着各式老款眼镜,正上方挂着一块已经用了十几年的白底红字木板,上面写着本店的经营业务。木板旁五颜六色的模特海报已泛黄褪色,若不是墙上醒目的“微信支付”标识,差点让人误认为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旧时光。

江启燊与他经营了多年的眼镜修补店。

1962年,19岁的江启燊跟随离开单位的父亲从广州回到三水,开始经营修补店。江启燊说,自己修补的手艺是跟着父亲学的,那时候,家里经营的店主营业务包括修水笔、修手电筒、修打火机、修伞等。

1982年,江启燊开始专职做眼镜店,店面从中山路的百货公司门口搬到了菜仔街。

2000年,江启燊的店才搬到如今的新风路上。那时西南渡口还没关闭,南岸金本、白坭人到城区都要经过这条路,人来人往,江启燊眼镜店的生意也红红火火。

 江启燊正在修补眼镜镜片。

西南渡口关闭后,新风路上行人寥寥,不少商店迁离。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这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坏了便换新的,修的人便少了。新风路老街渐渐爬满岁月斑驳的痕迹,江启燊眼镜店的生意也大不如前。

这位老匠人始终坚持早上9时开门,下午5时收档。有生意时干活,没生意时就和街坊聊聊天,或坐在竹椅上小憩。“做一行爱一行,做了几十年了,也从没想过转行,现在老了,保持工作的状态也很好。”江启燊说,如果自己不开档,很多街坊都找不到修眼镜的地方,因为街坊的支持,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在大家都习惯“换新”代替“修补”的年代,江启燊的店,可能是西南唯一一家还在坚持手工修配眼镜的店。

成为两代人的共同记忆

一副眼镜,从镜片切割到镜框打磨,每道工序都要一点一点雕琢。从最开始的门外汉,到现在成为远近皆知的老师傅,江启燊“菜仔街眼镜佬”的头衔,在西南城区流传了数十年。

“江伯,镜片这里裂了,还可以修吗?”昨日下午,店里陆续来了几位顾客。江启燊说,虽然现在生意冷清,但靠着老街坊帮衬,一个月能赚一千多块钱。

 江启燊正在打磨镜片边缘。

“江伯手艺好,收费便宜,眼镜出问题首选这里。”今年40多岁的侯伯从小就在菜仔街长大,他说,江启燊的眼镜店陪伴了他们两代人成长,以前他读书时就来这里修眼镜,现在孩子上大学了,眼镜有问题也拿来这里修。

一张简单的工作台紧挨着眼镜展柜,整齐地码放着各种各样的螺丝刀、锉刀等工具。江启燊拿出一盏有浓厚历史感的煤油灯,小心翼翼地把眼镜架放在煤油灯上烘热软化。他说,这盏灯是他父亲留下来的,现在外面的眼镜店已经不用这么传统的工具了。

“偶尔有一些外地来的顾客,看到抖音后专门找过来的。”近年来,随着当地媒体的报道,江启燊的眼镜店铺被越来越多人知道。他说,有些眼镜外面眼镜店修不了或者不愿意修,自己都尽力帮别人修好,能帮到别人自己很开心。

聊起往事,江启燊爬上爬下,拿出收藏多年的派克钢笔和上世纪80年代营业执照展示给我们看,他说话时精神焕发,如数家珍,越说越有劲儿。

在江启燊看来,自己指尖上修补的不仅是老物件,更是一段段旧回忆。守着小店,为顾客们“修理回忆”,这样的日子很有价值。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原标题:77岁眼镜修补匠人江启燊:

修补老物件 重拾旧记忆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官文婷

图|刘文伟

编辑|何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