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高端访谈|汪三贵:打造佛山-凉山东西扶贫协作全国样板

核心提示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在脱贫攻坚战中,佛山主要承担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四川凉山、省内对口帮扶湛江云浮的重大任务。如何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扶上马”后如何“再送一程”,巩固好脱贫成果?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接受佛山日报《理论周刊》专访时认为,佛山扶贫工作面临“最硬的骨头”,今年要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上下功夫;构建良好并可持续的扶贫机制,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全国样板。

专家简介

汪三贵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兼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1、“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核心指标

脱贫的核心指标主要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只要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并且收入稳定超过标准线,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就算脱贫了

《理论周刊》: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对照既定目标任务,目前脱贫攻坚完成情况如何?脱贫攻坚有何核心指标?

汪三贵: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目前总体进展还是非常顺利的。截至2019年底,全国贫困人口已减至551万,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县减至52个,贫困村减至2707个,其中贫困人口超1000人或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有1113个。此外还有200万已经脱贫但有返贫风险的人口,以及300万因各种原因随时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这些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和风险群体,今年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啃下这些硬骨头,防范返贫风险。毋庸讳言,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但只要我们组织得当、措施得力、政策精准、毫不放松,今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目前,针对贫困人口的脱贫,核心标准主要是“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并且收入要稳定超过贫困线。这个收入标准,按照2010年不变价是2300元,按照现价是3218元,这是全国的标准。但有的地方为了保险会把标准稍微提高一些,像今年很多地方都是按照4000元左右去把握的。只要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并且收入稳定超过标准线,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就算脱贫了。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都是以贫困人口的脱贫作为基本要求的,此外还有一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的基本要求。

《理论周刊》:决战决胜阶段,脱贫攻坚本来就时间紧、任务重,如今又叠加疫情影响,接下来要如何去啃这些“硬骨头”?怎么冲刺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汪三贵:疫情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采取积极且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可能减少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佛山今年的扶贫工作也是围绕这个展开的。

首先是要稳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了稳就业,稳定贫困人口的工资收入,对脱贫攻坚至关重要。前段时间从上到下做了大量工作,为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就业创造条件,比如佛山就组织了凉山地区4000多名贫困人口到佛山就业,这是非常重要的措施。贫困人口外出就业后,关键还要稳得住,因为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因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可能导致企业订单大幅减少,由此影响到一些外出贫困劳动力的稳定就业。解决外出就业的同时,也要在本地尽可能创造就业机会。除了扶贫工厂、扶贫车间,还要重点发挥扶贫公益岗位的作用,农村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其实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脱贫之后就是乡村振兴阶段,有些工作完全可以考虑提前进行,尽量创造更多公益岗位充分保证贫困人口在当地就业。

第二是要稳定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农产品销售收入是贫困地区增收的重要来源。之前有段时间因为物流受阻,贫困地区有些农产品生产出来却销售不出去,为此各方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佛山就采取了直播带货这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方式来帮助凉山的农产品销售。接下来要继续发挥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的作用,力促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销售和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2、佛山为凉山跨越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凉山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在我跑过的地方里算是发展条件特别差、贫困程度特别深的,但通过几年的扶贫协作,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其中佛山做出了突出贡献。

《理论周刊》:在脱贫攻坚战中,佛山主要承担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四川凉山11个贫困县,以及省内对口帮扶湛江、云浮254个相对贫困村的任务。几年来,佛山财政累计投入53亿元帮扶凉山和湛江、云浮,在国家和省的扶贫考核中连年获得“好”评。对于佛山的扶贫工作,您有何评价?

汪三贵:佛山的扶贫工作,特别是从东西部扶贫协作看,下了很大的功夫,组织得当、措施得力、投入巨大,显示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总体而言,组织体系比较完善,首先是通过50多亿元巨额投入,直接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同时,注重建立扶贫协作长效机制,通过经济协作,在帮扶过程中大力开发当地特色资源。比如凉山的农产品资源,以前因为技术、管理、资金问题没能很好地开发,现在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利用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能力,把市场的运作方式引到这些地方,打造特色产业园区,这种“造血式”帮扶方式具有长效性,有利于贫困地区持续发展。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产业兴旺是最关键的要求,目前的产业扶贫为产业兴旺打下了基础。

凉山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在我跑过的地方里算是发展条件特别差、贫困程度特别深的,但通过几年的扶贫协作,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其中佛山做出了突出贡献。

《理论周刊》:就您走访的印象,这几年凉山有了怎样的变化?

汪三贵:变化非常大。2012年我去过凉山的美姑县,当时看到的情况非常差,有些村子才刚刚通了土路,下点雨雪就走不了了;村民的住房基本是低矮的土坯房,甚至人畜混居;感受最深的是孩童的失学率特别高,差不多2/3的孩子失学。去年我再到凉山做调研时,情况已经大为改善,首先是土坯房改造成了砖瓦房,道路大部分实现了硬底化,村里建起了医务室、幼儿园、小学,并且在开展一些产业项目。最令人欣慰的是,除了极少数因为年龄太小、学校太远没法住校的,基本上没有孩子失学了。综合各个方面,凉山在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性发展。

3、打造佛山-凉山扶贫样板具有特殊意义

如果凉山这样的地方都能够实现可持续脱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话,那么全国其他地方就应该更没有问题了。打造“佛山-凉山”扶贫协作的全国样板,意义正在于此。

《理论周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刘永富曾多次对佛山扶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佛山把对梁山扶贫协作做成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样板工程。何为样板工程?若要打造“佛山-凉山”扶贫协作全国样板,您认为还需在哪些方面发力?

汪三贵:要成为样板工程,关键就两点,一是要有良好的扶贫机制,二是要有良好的扶贫效果,并且这种效果是可持续的。凉山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里条件最差的一个,受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的影响,发展难度非常大。这样一个地方,如果能够通过扶贫协作使它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因为如果凉山这样的地方都能够实现可持续脱贫,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话,那么全国其他地方就应该更没有问题了。打造“佛山-凉山”扶贫协作全国样板,意义正在于此。

当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凉山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资源条件有限。这种情况下到底怎么发展,待解的问题有很多,有的问题既要短期内解决、更要长期去推进。短期内重点还是围绕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确保脱贫任务完成。要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持续的创收十分关键。让贫困地区的产业能够得到持续发展,贫困户能够稳定创收,需要多种主体、各方力量的参与。作为佛山政府,主要是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凉山的扶贫开发。一方面要利用产业转型升级机会,把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凉山地区,在当地创造更多的稳定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是开发凉山的各种特色产品,并尽可能延长其产业链,形成一种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

从长远考虑,则需要通过带动当地的贫困人口,以边干边学的方式,改变人们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凉山是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当地人与现代社会很多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有着很大差距。我们要在帮扶凉山过程中想办法提升人力资本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而人力资本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健康和教育。义务教育解决了,但怎么提高教育质量,真正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提升精神文化层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将短期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打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种扶贫协作才能说是成功的。

《理论周刊》:产业扶贫协作很多地方都在尝试,但是有一种声音认为,目前这种模式的成效并不明显,对此您是怎么理解的?

汪三贵:成效大小,要看站在什么时间维度,有些产业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培育,现在看不出效果,不等于未来没有效果。可能短期内没有明显效果,但长期坚持下去,慢慢就会取得良好的回报。当然,如果综合评估有些产业是不值得坚持的,那就需要及时调整。开展产业扶贫,首先这个产业必须是有竞争力的,不能光靠钱去堆,这样的产业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怎么选择产业很重要,选择产业必须跟当地资源相结合,然后利用发达地区的管理能力、市场能力、技术水平把当地资源组织起来,并且能够实现发展,这才是产业扶贫的关键。

4、脱贫攻坚要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只有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方位衔接好了,才能把脱贫成果巩固好,避免脱贫人口再返贫,并在此基础上缓解相对贫困。可以肯定的是,东西协作扶贫这种模式,到乡村振兴段还会继续。

《理论周刊》:扶贫是长期的工作,所谓冲刺“最后1公里”,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成功脱贫后如何“再送一程”,巩固好脱贫攻坚的成果?

汪三贵:国家对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非常清楚,就是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底线任务。但是脱贫攻坚收官以后,扶贫工作仍要继续,因为在绝对贫困解决后,还会有相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怎么让这些人不再返回绝对贫困,就要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它,实现可持续、更快速发展。

这就涉及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后第二个重大战略任务,它是确保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实施的战略。脱贫攻坚阶段做了很多工作,到乡村振兴阶段,哪些要坚持、哪些要巩固、哪些要调整,需要很好地去衔接。比如当前的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阶段要求产业兴旺,怎么对接?比如“三保障”里面的健康扶贫,目前对贫困人口的各种扶持政策,到乡村振兴阶段后怎么调整?都需要理顺、衔接。

中央已经明确,脱贫攻坚要跟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农村缓解相对贫困要纳入整个乡村振兴的框架。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到乡村振兴阶段依然适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等工作机制将直接沿用。至于具体的政策方式的衔接,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也都已经在考虑。只有全方位衔接好了,才能把脱贫成果巩固好,避免脱贫人口再返贫,并在此基础上缓解相对贫困。可以肯定的是,东西协作扶贫这种模式,到乡村振兴段还会继续。

《理论周刊》:脱贫攻坚最后阶段,如何防止出现厌战情绪或松懈苗头,有没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汪三贵:为什么中央反复强调“四不摘”?贫困县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脱贫攻坚主要政策要继续执行,做到摘帽不摘政策;扶贫工作队不能撤,做到摘帽不摘帮扶;要把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摘帽不摘监管。这四个“不摘”,就是为防止脱贫攻坚阶段的一些不良倾向和苗头。还有一个重要措施是挂牌督战,也是为了防止最后阶段出现松懈情绪、形式主义、数字脱贫等。脱贫攻坚是今年必须打赢的硬仗,离年底只剩半年时间,必须毫不松懈、坚持到底,还没有脱贫摘帽的,要坚决完成脱贫摘帽任务;脱了贫摘了帽的,要进一步巩固提升,顺利对接乡村振兴。

原标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

打造佛山-凉山东西扶贫协作全国样板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叶小青

编辑|何欣鸿